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撂下自家田 先收鄰里糧
兩位種糧大戶協調農機,連續多日幫周邊農戶搶收玉米500余畝
10月13日,廣饒縣迎來了久違的晴好天氣。在王濱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劉一飛和王振利用烘糧間隙查看天氣預報,終于開始籌劃起自家玉米的收割。
持續的陰雨天氣給玉米收割帶來嚴峻挑戰。自10月2日開始,廣饒縣的這兩位種糧大戶,擱置自家還未收獲的2000多畝玉米,協調農機,連續多天幫著周邊農戶搶收玉米500多畝。
“對于我們來說,收割十畝八畝的玉米,也是杯水車薪。但對于農戶來講,這是他們半年的全部收成。自家的地多,不差這一時半會兒。”劉一飛坦言,起初沒料到陰雨天氣會持續這么久。
劉一飛和王振是廣饒縣樂安街道的種糧大戶,從2015年開始在當地承包土地種植糧食。今年,兩人共種植了3000畝玉米,其中劉一飛600畝,王振2400畝。國慶節前已經收獲了將近1000畝,正當他們準備收獲剩下的2000余畝時,遭遇了連續陰雨天氣。
“本來是要收自家玉米的,但村里的老少爺們找到了我,讓幫著收玉米。一開始想著他們地少,能幫就幫吧。”劉一飛告訴記者,10月2日,他幫劉永軍搶收玉米還沒完成,71歲的劉新玉又找上了門……求助的村民接踵而至。
起初,他們只有一臺履帶式收割機用于搶收,再加上天氣影響,收割速度較慢。在樂安街道的幫助下,兩人多方聯系,又從江蘇省協調來4臺履帶式收割機。
樂安街道申盟亭村村民劉福印深有感觸:“多虧了劉一飛找來的履帶式收割機,家里的10畝玉米才得以及時收獲。”此前,他接連找了2次輪式收割機,可車一進玉米地就“趴窩”。
履帶式收割機收完玉米后直接脫粒,這些玉米粒在陰雨天里不能晾曬,如果不及時烘干,很快就會霉變。劉一飛和王振一方面通過網絡聯系河南、安徽、河北等地,另一方面趕赴濰坊、德州、濟寧尋找烘干設備。
“各地都缺烘干設備,最快的也要20天以后才能交付,可已經收割的玉米粒等不了啊。”王振說,經過不懈努力,10月5日,他們終于從德州市寧津縣買到一臺移動式烘干機,這是能找到的唯一一臺烘干設備現貨。同時,他們還預訂了2臺烘干機。
當天夜里9點多,設備運到王濱家庭農場后,兩人連夜組織組裝、啟動烘干。樂安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榮森說,街道及時協調電力部門重新為烘干機布線、檢修線路,保障烘干機的運行。
“前兩天,馬廣東冒著雨把十幾畝地的玉米粒拉到了家庭農場。怎么辦?再不烘干,他家這些玉米就爛了。咱能眼看著糧食爛掉嗎?糧食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劉一飛說,他們的想法很簡單,盡最大努力,不能眼瞅著糧食爛掉。
烘干機從開工到現在一直沒停過,劉一飛和王振還有1名工人,累了就倒班睡一會兒,睡醒了接著干。由于長時間接觸潮濕的玉米,他們的雙手、雙眼已紅腫多日。
幫別人收玉米,自家的玉米沒有及時收獲,會造成損失嗎?面對記者的疑問,劉一飛解釋,玉米的搶收進度還要與后期的烘干、晾曬等工作統一協調,像他們這樣的種糧大戶,如果收上來的玉米得不到及時烘干晾曬,造成的損失更大。
責編:
審核:劉美顯
責編: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