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山東以全域治理重塑生態肌理,守護東平湖一湖碧水。(□通訊員 李娜 張歡 報道) □資料:張文婷 制圖:馬立瑩
黃河流域生態好不好,水環境質量是關鍵。泰安東平湖東連大汶河,北通黃河,對黃河下游水質安全及生態改善影響頗大。近年來,東平湖入湖河流水質不斷改善,水質之變里有縣際生態補償的功勞。
10月18日,雨過天晴,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東平分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王一與東平縣生態環境監控和排放總量控制中心科長馬丁園,來到大汶河戴村壩國控斷面取水,檢測水質變化。
多日來的降雨,讓大汶河河水上漲。往日里,他們需要在壩體內側取水,而今在壩邊就能取水。
“大汶河戴村壩的上游水主要流經濟南萊蕪及泰安市區、寧陽、新泰等地,過了戴村壩在東平縣境內叫大清河,與另一條支流匯河交匯后,一起注入東平湖。”馬丁園告訴記者,平時檢測人員每個月來此取水做一次檢測,受近期降水影響,他們加密了取水檢測頻次。
“降雨對地表水水質有影響,城市里的雨污水以及農田里的化肥會被沖進河道,造成地表水水質下降。”王一說,根據以往的監測情況,戴村壩的水質基本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水平,有時能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從戴村壩國控斷面取來的水樣,被送到東平縣生態環境監控和排放總量控制中心水質監測實驗室里,進行具體指標的檢測。
這里擺放著來自東平縣10處受監測的河流斷面的水樣,通過對這些水樣的水質進行檢測,就可以掌握受監測河流的水質變化。
“檢測指標有20多個,包括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總氮、總磷等,一般情況下一次檢測需要3個小時左右。”水質監測實驗室負責人張烈芳說,近五年來,流經東平縣的河流水質提升比較明顯,普遍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水平。
一份近十年來大汶河戴村壩地表水的水質監測結果統計表,更能說明問題。
五年前,戴村壩地表水COD指標最高時能達到25mg/L,總磷含量指標最高能達到0.136mg/L,而今年9月1日COD指標的檢測值為18mg/L,總磷含量指標為0.04mg/L。“這說明水中的有機物污染減少了。”張烈芳說。
水質改善較大的還有大汶河的支流匯河。當天,記者跟隨王一和馬丁園驅車約1小時,來到匯河展小莊跨界斷面取水做檢測。
匯河流經肥城、平陰。為確保匯河入東平湖水質達標,東平縣與平陰縣簽訂了縣際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展小莊跨界斷面就是約定的水質監測點。
河水從上游縣進入下游縣前先交“體檢表”,水質優于協議目標下游補償上游,水質劣于協議目標則上游補償下游。在王一看來,縣際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的簽訂,統一了上下游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的思想認識,提升了聯防聯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污染者付費,治理者受益。近年來,東平縣與東平湖上游多個縣(市、區)簽署縣際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去年底,東平縣收到了東平湖上游3個縣(市、區)賠付的168萬元地表水補償資金,倒逼上游繼續改善河水水質。
縣際橫向生態補償成效如何?
縣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東平湖上下游將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一盤棋推進:12.6萬畝網箱網圍被清除,2105艘“三無”船只和3616艘漁船退出歷史舞臺。同時,修復廢棄礦山85處,建設生態防護林,構筑起74公里生態隔離帶……
如今,東平湖生態明顯改善:消失多年的洄游型刀鱭重現東平湖,全球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在東平湖安家落戶,每年在東平湖棲息越冬的水鳥達30余萬只。
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近年來,山東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改革之進促水質之變。山東率先在全國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全省擁有跨界河流的133個縣(市、區)全部簽訂協議,共涉及斷面301個。2024年,全省153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79.1%,V類及以下水體動態清零。黃河干流山東段全線穩定保持Ⅱ類水質,流域內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連續4年超過90%。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修從濤 曾軻)
責編:
審核:陳鳳祁
責編:陳鳳祁












